
【項目名稱】: 實驗室認可(ISO17025)認證
【適用行業及服務區域】:
【服務周期】:
【服務價格】:
【服務承諾】: 不轉單,不成功全額退費
一、實驗室認可的產生和發展
實驗室認可體系產生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澳大利亞,因其當時缺乏一致的檢測檢測標準和手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不能為英軍提供軍火。為此,1947年澳大利亞建立了世界上**個國家實驗室認可體系(NATA)。隨著世界各國實驗室機構的建立,經過不斷發展,到90年代全球形成兩大區域性的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既歐洲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EAL)、亞太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APLAC),于1997年在丹麥哥本哈根成立了國際實驗室論壇(ILAC),于1997年由松散的論壇轉變成為實體--國際實驗室認要使用組織(仍稱ILAC)。
我國實驗室認可的發展
我國從1990年開始采用三種認可方式,實驗室認可(依據國際*新認可標準)、計量認證(依據50條)和質檢機構審查認可(依據39條)開始由國家技術監督的質量監督司、計量司、標準化司主管,2001年12月又發布了新的評審準則JJG1021-1990代替了原50條和39條;1997年國家實驗室認可委(CLAL)得到授權,一個評審組審查依據ISO/IEC 17025標準同時兼顧國家要求(39條、50條、評審準則)進行“三合一”認可審查,通過審查可以由部門分別分發計量認證和國家實驗室認可證書。
我國從80年代既開始了實驗室認可活動,開始由商品檢驗實驗室認可委、中國實驗室認可委分別進行認可工作,目前這兩個機構已合并為新的中國實驗室認可委(CNAS),至今已有相當數量的實驗室通過認可。還有相當數量的實驗室正在做實驗室認可的準備工作,今后我國實驗室的政府計量認證、審查認可既將與國際接軌統一到ISO/IEC 17025標準的軌道上來,避免重復評審、證出多門,減輕實驗室負擔,提高其管理水平,以適應國內和國際形勢 。
二、實驗室認可的意義
我國目前有1.5萬家各類實驗室,它們為政府、司法部門履行行政管理、行政執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在產品質量監督、環境保護、國際貿易等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領域和行業內,實驗室檢測數據的質量保障體系更加不可缺少,特別是3000多家通過國家認可的實驗室更是在其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實驗室通過國家認可能有什么好處呢?
一、提高實驗室的質量管理水平,減少可能出現的質量風險和實驗室的責任,平衡實驗室與客戶之間的利益,提高社會對認可實驗室的信任度。ISO/IEC 17025其實質是實驗室檢驗/校準質量風險的控制要求。嚴格持久地按照這些要求去做,實驗室的檢驗/校準質量就得到了保證,從而達到提高實驗室社會信任度的目的。
二、不斷提高企業的信譽,增強市場對企業的信任。企業通過了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這僅是證明生產過程得到了保證,而并不能證明*終產品的合格。如何向客戶承諾產品的質量,企業應當建立起自我評價產品質量的體系,這就是合格評定制度中的供方自我聲明。
三、認可可以使實驗室的檢測能力得到承認,并為實驗室提供運作基準。實驗室認可是確定實驗室從事特定類型檢測、測量和校準技術能力的一種方式,它還為有能力的實驗室提供了正式承認,從而為客戶識別、選擇能夠滿足自身需要的、可靠的檢測、測量、校準服務提供了簡便的方式。 許多這類實驗室孤立于其同行運作,很少接受獨立的技術評價作為其運作的測量方法。實驗室認可通過允許實驗室確定其是否正確地并按照相關標準執行工作,為實驗室提供保持能力的基準。
四、實驗室認可在國內和國際上被高度地視為是技術能力的可靠表示,很多行業把為檢測服務提供者指定實驗室認可作為常規。實驗室認可使用專門編寫的準則和程序來確定技術能力,從而向客戶保證實驗室或檢查機構提供的檢測、校準或測量數據是正確、可靠的。
五、使用認可實驗室還能夠增加如下方面的信心:所做的與多個組織相關的決定是以可比較的數據為基礎的,從供應商處購買的物品是安全的、可靠的,減少了與實驗室出現的問題相關的費用(包括重復檢測、重復抽樣和浪費時間),減少了作出對規章的符合性產生直接影響的錯誤判斷。
六、消除國際貿易中的技術壁壘,互認檢測結果,迎接“入世”的挑戰。我國認可的實驗室以及認可實驗室出具的檢驗/校準數據開始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這意味著我國質量認證制度又向國際化的要求邁出了一大步。即所謂“質量無國界”。
的發展以及政府職能轉變的大趨勢。
博爾特生產許可服務承諾
? 一次性通過現場審核;
? 獲證速度省內較快、價格省內較低。
? 按要求準備型式試驗樣品,一次性通過發證檢驗;
? 條件具備后3個月左右可獲得證書;
? 現場改造、資源準備要求方案*佳;
- 上一篇:認證托管及免費籌劃服務
- 下一篇:AAA信用等級認證